4月2日上午,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八角楼举办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首期校友论坛。本次论坛以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微观叙事”为主题,汇聚了多位杰出校友与专家学者,共同探讨民族学与社会学领域的前沿话题。学院党委书记钱文彬、副院长方长明及部分师生代表参加活动,论坛由学院院长陈祥军主持。
陈祥军致欢迎辞,并详细介绍了4位嘉宾。他表示,校友是学院发展的重要资源,学院的成长离不开校友的支持与贡献。他期待通过校友交流与学者分享,进一步推动学院“双一流”学科的建设与发展。
04级校友李卓苑分享了组织此次论坛的初衷。他深情回忆了大学时期的求学经历,并表达了对吴泽霖先生的敬仰之情。他表示,母校的培养让他始终心怀感恩,并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为学院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云南省文史研究馆特邀研究员汪宁女士以“家史即国史”的情怀,分享了父亲汪功柱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。她通过珍贵的笔记、物件和口述资料,生动再现了父亲从被国民党抓壮丁到投身解放军、再到赴朝参战的传奇经历。她的分享不仅让在场师生对志愿军战士的奉献精神肃然起敬,也为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提供了鲜活的历史注脚。
90级校友杨晓以《从南湖到滇海——民族文物工作三十年感悟》为题,分享了自己在民族博物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。她回顾了在南湖畔的求学时光,并详细介绍了自己在民族文物、博物馆学、世界遗产和文旅融合等领域的研究。她提出,保护和研究民族文物是讲好中华民族“三交”故事的重要途径,并希望民族博物馆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课堂。
随后,特邀嘉宾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创院院长胡荣教授则以《思考与学术创新:我的求学与治学经历》为题,分享了他从福建农村起步的学术生涯。他讲述了从南开大学社会学到香港城市大学读博,再到国外访学的学术历程,并分享了他在社会学领域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经验。胡荣教授的分享不仅展现了他严谨治学的精神,也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启发。最后,他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,并耐心解答了大家的提问。
论坛尾声,陈祥军对论坛进行了总结,并表达了对校友与学者的感谢。学院教师代表共同为李卓苑、汪宁和杨晓颁发了校外实践导师聘任证书。
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负责人表示,此次校友论坛不仅是校友情感联结的纽带,也是学术交流的平台。学院将持续举办此类活动,广纳贤才、集思广益,凝聚各方力量,推动民族学学科的转型升级,为“双一流”学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