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课程的主角应该是学生,老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。”在教学的舞台上,周老师坚持做好“引导者”的角色,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动学习者。
“想成为和我的老师一样的人。”这是萌芽于周老师学生时代的理想。本、硕、博都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的她,本科攻读于电子信息工程系,研究生阶段攻读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。在导师的潜移默化下,博士毕业后,周老师选择到民大任教。十数载漫漫教学路,“温柔耐心”“认真严谨”的周老师,已真正成为和自己的老师一样的人。
近4年,周老师获评课程优秀次数达12次,2022年获评校“实验优秀指导教师”,在2024年的教师节表彰中,又被评为学校第七届教学先进个人。此外,她还带领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级一等奖及三等奖、“蓝桥杯”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人才大赛省级三等奖等众多奖项。
深入浅出,用爱心和耐心传递知识
“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,主要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,研究和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有关问题,我们的课程具有工程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。”周老师笑着介绍。
工科的课程难度较大,概念抽象,对许多同学来说都是一大挑战。为了让同学们易于理解知识点,周老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,追根溯源,理解学生学习时的难点,不断改进教学方法。备课过程中,周老师常常注重知识的连续性,她认为,只有将知识串联起来,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。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,她又为学生“量体裁衣”,将课程与学生认知联系起来。《模拟电子技术》课堂上,周老师善用比喻,讲到“负反馈”这个概念的时候,她便以生活中“减肥”这件事打比方,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,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点的印象。在讲授《数字电子技术》课程时,周老师采用案例教学法,引入现实情景。提及持续电路的设计时,她就会给学生举例,将时序逻辑电路状态的转换和现实生活中去投币机买饮料联系起来,既能让同学们易于理解知识,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。“老师把每个知识点都讲得很清楚,十分通俗易懂!”提及周老师的课程,生医2002班的马昕怡深有感慨。
如果说“深入浅出”是周老师课堂的一大亮点,那么“富有亲和力”则是对周老师讲课风格最好的评价。“用温柔传递知识,以耐心解答疑惑”,这是马昕怡眼中的周老师。“第一次查阅论文的时候,我无从下手,是周老师一步一步地教我怎么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。”回忆起和周老师的故事,生医2002班的塔娜思潮起伏。初上讲台时,周老师也曾倍感压力。她坦言:“起初也会害怕自己讲得不够好,但好在同学们足够包容我。”师生间的双向奔赴让周老师积极面对挑战。她认真向教研室的前辈学习,坚持在听课、讲课中复盘磨炼,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。在多年的教学积淀中,周老师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,能够以更加从容的状态投入到课堂中,更加受到学生们的欢迎。
《模拟电子技术》课堂教学。
为带给同学们更好的教学环境,平衡教学资源,周老师在2016年主持完成了学院《电子技术》课程改革,从“线下教学”转换到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”。在线下教学有限的时间里,周老师一直坚持“引导式”的教学方法。她将重点知识清晰有条理地传递给学生,课后则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,通过线上课程引导他们主动思考,深化知识。
疫情期间的线上授课,无疑是一次颇具压力的挑战。无法看到学生的状态,周老师便增加互动环节,调动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。在她眼中,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归根结底是要解决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问题,生医学子理应具备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。为此,周老师挖掘整理相关课程思政案例,与《模拟电子技术》《数字电子技术》等专业知识相结合,力求将思政元素更好融入课程,于细微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。
凭借着扎实的教学能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,选课时周老师的课往往受到追捧。许多同学即使没有“抢”上周老师的课,也会慕名而来旁听,甚至有时教室里会“一座难求”。
责无旁贷,做好科创路的“引路人”
基于生物医学工程大背景,周老师除了追求课堂效果外,还致力于寻找对科研兴趣浓厚的同学,主动引领他们在创新创业训练中探索。
从前期准备,到申报书撰写,到立项过程,再到项目具体进度,最后到结项,每一项工作,周老师都会参与其中,以确保学生科创项目能够顺利结题。“在我们小组处理数据出现问题时,老师会告诉我们多种的改进方法。项目的推进过程让每个人都学到了很多,不单单学到了代码功能,如软件的使用及实操,也提升了编程能力,还让我们具备了基本的科研能力。”提及在周老师带领下做项目,马昕怡很高兴分享起他们的故事,“每当遇到问题时,老师都会一一去重复我们所做的步骤,然后告诉我们是哪里出现了问题,并提出解决方案。”当学生完成课题时,她又毫不吝啬夸奖,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。
用实际行动去指导,做学生“科研海”的掌舵人,做学生“创新路”的指明灯,是周老师一直尽心而为之事。“做科研要有决心、有态度”,这是她一以贯之的信念。自2015年起,连续8年获得学校“创新创业优秀指导老师”称号,带出了国家级大创、省级大创等一支支优秀队伍,则是她科研精神最好的体现。
指导同学们做项目。
相较于指导老师的身份,在组织竞赛的过程中周老师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团队成员的角色,真正融入团队中去。她认为竞赛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,是个人发展的“宝典”,长期以来她坚持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相关竞赛。注重过程、不计得失、倾力以赴,这是她对学生的期望,更是她对自己的要求。她坚定地说道:“指导同学们将竞赛项目完成好,我责无旁贷。”她会和同学们一起查文献,一起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。她认为,困难总是不可避免的,她无法做到“万事通”,碰壁、破壁、再前行的途中,同学们在进步,她自己也在不断提升。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4楼的实验室里,总是会有同学长期“驻扎”,通过各种比赛不断磨砺自己。“他们都很优秀,敢于面对挑战。我印象十分深刻。”提及他们,周老师满是欣慰与自豪。
智能医学工程卓越工程师2201班的班导师,是周老师的另一个身份。班会、寝室走访、学生谈心,这些工作周老师一项不落。在平时,她和班委做好沟通与联系,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业与生活情况;学期结束后,她坚持和每一位学生家长进行点对点的沟通,做好家校联系。这些都是周老师班级建设的“法宝”。为了能和班级同学熟悉起来,在排课前,周老师总会尽量给所担任班导师的班级讲授一门课程,从而拉近和同学们的距离。“如果同学们有任何想法和问题,或者遇到什么困难,能够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我,我会感到很高兴,这就说明我的工作是做到位了。”周老师眼含期冀与满足。
与指导的研究生合影。
“只要认真坚持做一件事情,总会有积累,总会有收获。”教坛耕耘十余载,周慧老师坚持做好“教学育人”这件事,她的教学树上,也已硕果累累。“前路漫漫,仍需努力”,做坚守初心的育苗者,做孜孜不倦的引路人,她以此激励自己在为师者的道路上匠心育人,微光致远。